帕秋仁波切(Phakchok Rinpoche)即将来马住持法会与弘法,当中有一场与梁文道和觉诚法师的佛法对谈会将于本月24日晚在第15届书香世界中华书展举行。现特整理帕秋仁波切早前来马与继程法师对话的精彩内容,以飨读者。
帕秋仁波切:修行需紧松互调
我的老师说,金刚乘本身是不应该排斥其他的宗教。所有的佛教法门里面及宗派都应受尊敬。在金刚乘里面,“Vajra”来自梵文,意思是它含蕴佛陀证悟真理,如金刚不能被摧毁的。
禅修在佛教里面都归纳于“止”与“观”这两修法。虽然这个止观是大小乘、金刚乘所共用的,可在修行方法上有不一样的地方。
谈到“止”,它有“前方便”和“正方便”,这是外在和内在。这个“前方便”就是我们所选择的地点、时间等外在因素。修行的方法有两种,一是把心“安住”在某个地方的修法,一是心“不安住”在任何地方的修法,将心专注在外在的一个东西上就是外相,譬如专注在呼吸或是内心的观想。在呼吸时,我们可以用数呼吸、平息或是金刚息。在内心观想的时候,试观想光与佛像。
不会花太多时间修止
一般上,我们不会花太多时间修止。一般最多以两年时间修学。因为修止主要不在于专注,主要是让“止”的心态自然升起来。为什么说自然呢?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潜能,能成佛。所以,在修止的时候,如果我们是太过专注,那将不会是我们本性的展现。这一种品质不是外来的,是内心里面的。本性是从里面升起的,所以它原本是自然的。
那么,我们要怎样去体会这个自然“止”的状况?在我的传承里面,会用两个方法。一个是紧的,另一个是松的。在紧和松的互调过程,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。紧的修法,其中一个是张开眼睛,然后作观。松的时候就不这样用力的作观。这两个的调和过程里取得一个平衡点,就是自然“止”的境界。
别以外表衡量他人修行
一般上中国人比较会赚钱,不会去寻找内心的快乐,这很可惜。这几千年来,中国有很好的成就,譬如“禅宗”。他不会强逼大家来修行,可是他会提醒大家修行上要注意“道”
和“果”这两范围。“道”主要在于什么是我们需要放弃的,我们需要舍掉的,我们需要减少的。有些人会问,在修行的过程,我们怎样考察自己是在进步呢,还是在退步?这很简单,就看我们的情绪。如果我们的情绪是越来越平静的话,就是有进步。
在谈到品行的重要性,跟大家分享,在西藏我们被教导不要以外表或品行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、修行。有一些很疯狂的上师或者是修行者在西藏出现。
我的上师在印度大吉岭遇到一个乞丐。这个乞丐见到他的时候就问上师,你是不是某某菩萨?我的上师说是。乞丐说那我们去喝茶。
他们就到山下的茶庄去喝茶。乞丐就开始叫我的上师修这个那个,就会大圆满。在对谈过程中,上师发现到乞丐其实已经达到第三个阶段的大圆满,再上去就是彻底的开悟。这就是说,这个人的外相或是一个乞丐,可他内心的层次却非常高。这是提醒我们不要以外表来评论标签他人。
继程法师:中国禅法有体系次第
我鼓励大家一定要去参加禅修的课程。不管是南传禅法、中国禅法或是金刚乘禅法。
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观念,认为汉传或者是中国禅法,是没系统的。
zai1在中国禅法,能够进到禅堂的禅众,基本上都打下很好,至少“定”的基础,他们才能进到禅堂去。在里面盘腿两个小时或一个小时,不动、不睡觉、不打妄想,那是已有功夫的程度。大家只看到禅师们开悟的记录,没有看到禅师们辛苦修行的历程,所以认为中国禅宗没有体系。
在中国禅法里,体系最完整,有次第,清楚写出来的,是天台宗的止观法门。
具足正见很重要
我把应该具备的条件归纳,然后在日常生活要做好这些准备功夫。这些内容在天台宗里叫“二十五方便”。最重要我们要具足正见。具足正见就是要对佛法有非常完整、透彻、清楚的了解。具足正见非常重要,如果我们在禅修时没有正见,那修行就不是朝向正确的目标和方向。
修行要回到八正道。第一个就是“正见”。
有正见引导,所有的修行才是正行,才是中道行。这是佛教所有系统的修行基本。有了正见以后就会有正思,就是正确的发心。天台宗所谓正确的发心,就是我们平常念的四弘愿。四弘愿的建设实际上是放在四圣谛上面。所以发心的部分,基本上是归纳在具足正见。这些是引导我们修行的。
接下来我们要时常维持正念,我们要持戒清净,要守护根门,要调和我们的生活。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的。日常生活中具备的这个条件,当我们进入到打七或是禅修密集课程时,我们所具备的各种因缘才能帮助我们禅修。
刚才仁波切提到“缘外境”。我们在用功的过程中,内心自然的禅定的功能会显现出来。这样的方法在中国禅法里面,就是进入到所谓的“默照”的方法。所以在禅法的善巧运作上会有一些不同。但基本的理念,都是一样会的。
发菩提心完成佛道
佛法的修行就是发菩提心,要完成佛道。发了菩提心就要用慈悲心来实践菩萨道。要能够菩萨道的慈悲心完成,我们要有智慧。你要有智慧,必须要禅修,所以全部就连贯起来。有时候我们会把这些分开,看不到它的整体性。我们把它连贯起以后,就会发觉到要完成佛道,要行慈悲。我们要用智慧来引导修慈悲,要有智慧,我们要禅修。在禅修的方法里,我们说“止”和“观”。一般上我们会把“止”的部分放在前面,那是因为我们是从最高点来看,就是成佛,然后修慈悲与修智慧。要完成就要通过禅修。从最高点回头看,就回到这个原点,就是回到这个基础的部分,这是禅修。
禅修要完成,一定要回到日常生活。所以我们应该先认识了解日常生活怎么运作。然后到最后才到修慧的部分。完成智慧的修行以后,我们就会懂得如何去度众。实际在用功修行时会发现过程是蛮复杂的。但提醒大家,所有的复杂是因为自身的问题,不是方法的问题。方法到最后的时候,它一定是最简单的。有了智慧后,你会明白发觉一切是非常简单的。但是,我们修学过程会出现复杂现象,是因为我们的烦恼。
所有方法是为对治烦恼
所以刚才仁波切说,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对治或舍掉哪些烦恼。你如果没那些烦恼的话,就不需要这个方法了。所以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要对治,或是清理我们的杂染与烦恼。当我们明白后,回到修行时就明白为什么这个方法重要或那个善巧会重要,它是针对我们的问题,我们的问题就会不断减轻。当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的时候,我们会发觉到心越来越简单。到最后,你证到空的心,就能够进入到众生复杂的世界里,就可以运用种种方法来帮助众生。
所以中国禅法修行到最后开悟时,就是空。
在运作时与度众生时,会呈现很多不同的善巧与不同的方便,包括现在一些有系统的修行方法。
刚才提到为什么中国禅宗看起来没有系统?这些禅师很多都已经有很深体验,但他们如果没有出来教学,我们就看不到这系统。如果他们出来教学,就会看到每个禅师都有他自己本身的体系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